左镇冈林教会
更新:2024-08-13
2091
景点介绍
浅山中的信仰中心
1864年马雅各医师初次来台,之後在府城、旗後(今旗津)一带展开医疗传道,与此同时,马雅各医师也前往浅山地区向平埔族人宣教,如:白河白水溪部落、东山吉贝耍部落、官田番仔田部落等。
1867年,左镇岗仔林地区初次接触到基督信仰,但在尚未设立教堂前,族人们都是长途跋涉到木栅(今高雄内门)、旗後地区参加礼拜,直到几年後信徒李姓族人捐出土地,岗仔林地区才设堂。
一百多年来,基督信仰在左镇地区延绵不辍,礼拜堂经历五次重建,2014年才改建为今貌,在设计上朝向融入在地景观,并且呈现古典式样的上帝殿堂,至今仍然是在地教徒的聚会中心。
参考资料:
赖永祥,《教会史话》(2_145) 岗仔林建堂年考
1864年马雅各医师初次来台,之後在府城、旗後(今旗津)一带展开医疗传道,与此同时,马雅各医师也前往浅山地区向平埔族人宣教,如:白河白水溪部落、东山吉贝耍部落、官田番仔田部落等。
1867年,左镇岗仔林地区初次接触到基督信仰,但在尚未设立教堂前,族人们都是长途跋涉到木栅(今高雄内门)、旗後地区参加礼拜,直到几年後信徒李姓族人捐出土地,岗仔林地区才设堂。
一百多年来,基督信仰在左镇地区延绵不辍,礼拜堂经历五次重建,2014年才改建为今貌,在设计上朝向融入在地景观,并且呈现古典式样的上帝殿堂,至今仍然是在地教徒的聚会中心。
参考资料:
赖永祥,《教会史话》(2_145) 岗仔林建堂年考
监赏重点:尖拱、牛眼窗、角楼尖塔
冈林教会的礼拜堂竣工於2014年,但设计上依照教会与信众需求,建筑式样采取古典风格,以入口处的三个尖拱、牛眼窗、十字架构成门面,单边有高耸的角楼与尖塔,整体空间为「巴西利卡式」的长方形建筑,建筑风格则类似台北林森北路的中山基督长老教会。 外层的尖拱仅为造型,内部的尖拱才是真正通往礼拜堂的入口,而大门上方写着「Kong-Á-Ná Kàu-hōe」,为「冈仔林教会」的白话字,也是当初马雅各医师来此传福音时所用的文字。 尖拱、牛眼窗、角楼尖塔 白话字教会名称
左镇冈林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