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仙宮
主祀水仙尊王大禹,配祀奡王、楚王(項羽)、伍大夫 (伍子胥)、屈大夫(屈原)共五位,俗稱「一帝二王二大夫」,為當時全台貿易中心。自乾隆6年(西元1741年),三郊在水仙宮內設立「三益堂」做為公務處所,更顯其在府城經濟、宗教、政治地位。
景福祠
主祀福德正神,為佛頭港的源頭廟。府城清末進士許南英有詩描述:「佛頭港裡鬥龍舟,擁擠行人到岸頭」,昔日佛頭港已便成陋巷,當年盛況不再。
兌悅門
創建於清道光年間,是台灣府城西外城中的中門,為僅存的外城門,因位於西方,屬於八卦中兌方,故名「兌悅」。城門基座用老古石砌造,是至今唯一仍在穿越使用的城門,見證府城街區的發展。
老古石街(信義街)
老古石即是珊瑚礁,當時街道及城門以老古石做為基礎,故名。是昔時新港墘的商業街道,至道光年間時港道依然保持暢通,可通達安平港的渡口。洋行往五條港貿易多由此進出,因與安平搬運船工人發生爭執衝突,傳聞街民以老古石及兌悦門,作為一把弓及一支箭的地理形勢射向安平,為兩地增添傳奇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