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
更新:2024-05-31
1.7萬
景點介紹
走在民生綠園轉向公園路一定會看見一座白色典雅的教堂,在許多台南人的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由英國長老教會宣教師馬雅各醫師創立於1865年,教會以濃厚的異國風格矗立於府城之中,幾百年之間,教會與在地連結深厚,名稱也由番仔教教會、溝仔頂教會,到日治時期成為花園町教會,至今成為紀念馬雅各醫師的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
每到周末禮拜,教堂內的管風琴聲莊嚴的響起,依然有許多人前來此處做禮拜,籠罩著溫馨神聖的氛圍,教會後方的歷史資料館則保存著教會許多的古文物與老照片,與台南府城的歷史息息相關。
每到聖誕節前後是教會最熱鬧的時候,從台灣文學館開始沿著湯德章紀念公園一直到太平境教會都有滿滿的聖誕節裝飾,有如身處歐洲的聖誕氣氛當中。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源起自英籍宣教師馬雅各醫師的來台宣教。起初拜堂設立在看西街(即今仁愛街),同時設立醫館以進行醫療傳道,但因當時臺灣民風保守,對於外國人和基督教有所排斥,在地傳出醫館會「取人心肝、挖人眼睛」,因而引發了包圍醫館的肢體衝突,馬雅各醫師也離開府城,改到有英國領事保護的旗後開設教會。
隨著旗後地區有了新就任的李庥牧師加入,馬雅各醫生才又重回府城,並在二老口(現北門路博愛派出所附近)和亭仔腳(現青年路)設立醫館與拜堂,也是府城教會的開始,1878年也正式成立堂會。
日治時期,因都市計畫徵收新建拜堂的用地,才由教友捐獻太平境的土地,並起建第一代禮拜堂,1954年再改建為今貌。第二代禮拜堂的建築特色,根據成大建築系傅朝卿名譽教授的研究,是以當時流行的現代主義建築手法來表達傳統哥德教堂(尖塔、尖拱、垂直性量體)的意象,由於落成於日治時期結束後十年,施工的工法仍保有日治時期的特色。
參考資料:傅朝卿,《光復後台南市現代建築》,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頁28-33。
教堂藝術導覽:鐘塔
鐘塔
鑑賞重點:十八米高的地標
面向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給人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高聳的鐘塔了。鐘樓(Belfry)是教堂的常見配置,通常位於教堂正前方或側面,而太平境教會的建築設計,則是將鐘置於尖塔內部,使得鐘樓與尖塔合一,鐘置於最頂層,在教堂進行禮拜時,鐘聲便會隨之悠然響起。 這座鐘塔樓高十八米,相當於六層樓高,和附近同樣六層樓高的消防局的「御大典紀念塔」,同屬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代表性的建築物之一。塔頂置有十字架,塔身的四面則配合尖塔造型,以尖拱的尖角為開窗,並且運用十字架為窗框形式,是將功能性、裝飾性與象徵意涵結合一致的設計。 參考資料:傅朝卿,《光復後台南市現代建築》,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頁28-33。
頂端十字架
教堂藝術導覽:管風琴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管風琴
鑑賞重點:來自美國,超過百歲的管風琴
除了高聳的尖塔外,另一個在教會建築中深藏不漏的瑰寶,則是超過百年歷史的管風琴,也是臺灣最早的兩台管風琴之一。 管風琴是世界上體積最大的樂器,以送風設施送風,吹響音管來發聲。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的管風琴,則有近兩千隻的手工打造音管。這台管風琴是1880年在美國波士頓製造,歷經不同教會,最後在1960年代由美國海軍軍艦的護送下,正式落腳臺灣。起初是裝設於東海大學體育館內,後因體育館整修,才在1978年透過捐贈,正式來到太平境,歷經重重的整修、保養,以及定時有人彈奏,才能讓古董級的樂聲延續。現在,禮拜的聖詩吟唱、教會的音樂會,都有機會聽到管風琴悠揚的樂聲。
參考資料:
1. 太平境馬雅各紀念教會管風琴簡介
http://www.tpkch.org.tw/weblink/record/pipe_organ.htm
2. 臺灣管風琴協會
https://www.agotw.org/reading-is-fundamental
超過百歲的管風琴
景點資訊
電話 +886-6-2282184
傳真 +886-6-2292341
地址 臺南市中西區公園路6號
分類 宗教廟宇、地方展館
電子郵件 tpk.ch2@gmail.com
營業時間 週一~週五08:30~12:00、14:00~17:00,週六09:00~12:00,需預約。
門票資訊 免門票
官方網站 官方網站
相關連結 FB粉絲團